從接觸
設計開始,前輩便告訴我們,
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,研究設計也就是要研究人的需求,并將需求轉化為產品。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,我們設計界走過了近30年,直到今天我們還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從事設計。我們暫且不去評判這種觀點對與不對,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,我們可以進行討論這種思想的適合與不適合。
自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進行了非常成功的經濟建設和改革,由此也進入了消費社會,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逐漸提高,消費主義的特性表現得便更加強烈。消費社會的口號就是“你是世界上最重要……所有的一切都以你的欲望為中心”!荆溃溂镜戎,朱琳譯,《消費的欲望》[M].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 2007-4】地球上有限的資源與人類對于“物品”的無限欲望——任意消費、奢侈消費以及不計后果的攀比消費是相互矛盾的,結果使得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喘不上氣兒來——人類、植物、動物和地球本身。消費社會的“競爭性消費”滋生了一種新的現象:即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,人們一心想要達到和別人一樣的消費水平。想要生活得更好是沒有錯的,錯的是那種以“擁有”而不是“生活”為目的的生活方式,即滿足自身的欲望。也許這種現象我們本身就有著較強得體會,父輩常跟我講起,在改革開放之前,那個時代社會流行得是“四大件”:永久牌的自行車、上海牌的手表、蝴蝶牌的縫紉機和收音機。改革開放后,隨著人們的消費期望越來越高,欲望越來越多,后來變成了“八大件”,增加了彩電、冰箱、洗衣機和摩托車
筆者認為,在當前人們的基本需求大多已得到滿足的社會環境下,
設計的目的應當是“改善生活”而非“滿足需求”。如果我們依舊把“滿足人的需求”作為一切的設計目的,我們必然會犯很多不必要的錯誤。正如筆者在前面所提到的一樣,這樣會張揚人的欲望,破壞環境,浪費資源。設計的出發點應當是社會問題的本身,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,而不應再以消費者的需求和欲望為出發點。當然,也許有人會說,這種觀點可能是一種設計理想,但在這個理想只要我們設計人員加以正確的引導,必能取得應有的成功。正如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(Francis Bacon)所提到的那樣,人們的需求需要用“人性和慈善”來引導,而且人的需求不應該是“為了自得起樂、真強好勝、高人一等、追逐名利、爭奪權位,或者其他任何類似的自私的目的,而應該是為了改善生活”。以“改善生活”為我們的設計目的,可以闡釋為滿足基本需求而進行民生
設計;當我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,也可以充分的表明我們所生存生活的環境應該如何進行改善。